为什么网上的药,比实体药店便宜?是不是假药?现在就告诉你真相

运营成本差异,决定了基础售价
实体药店立在繁华地段、一年到头租金水电、聘请专业药师与营业员,这些固定成本高居不下。据《2023中国零售药店运营报告》披露,实体药店运营成本高达药品售价的30%-50%不等。简单来说,你每买一盒药,其中三成以上的钱,实际是为店面、人工和便利性买单了。
而网上药店则采取“轻资产”模式:仓库集中管理,人工更精简,不需要线下门店,核心成本转移到仓储和物流。数据显示,线上药店综合运营成本可低至药品售价的15%-20%,大大拉低了药品最终到手价。这不仅是真实存在的生意数学题,也是决定药价的硬杠杆。
市场竞争白热化,价格战层出不穷
在线上平台,药品比价只需动动手指,“全网最低价”触手可及。各大药品电商不断花式促销:满减、优惠券、新人专享、平台补贴,你见到的标价远低于厂商建议零售价。有趣的是,大型网购平台如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,还能凭借庞大采购量,直接与药企议价,降低进货价达10%-30%,再让利消费者。
反观实体药店,即使连锁经营,采购能力有限,价格弹性也相对较小。这一点,甚至被行业称为数字化“价格倒挂”现象。促销战一轮又一轮,消费者自然能以极低价格购得所需药品。
行业政策变化,推动透明与规范
近年来医药政策大变革。自2017年起,“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零差价、处方外流”政策落地,让药品市场开放度急剧提升。中国药店数量5年增长超50%,每6.7亿人口对应14.3万家药店。而同时,网上药品流通渠道合法化带来更充分的价格竞争,药价自然水落石出,形成普遍低价。
更关键的是,国家持续加强药品电商监管,要求正规平台必须持有“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”、“药品经营许可证”等资质,实现全链条信息可追溯,药品包装配有追溯码,“一码溯源”方便监管和消费者自查。平台如果出现售假,将面临巨额罚款和资质吊销的惩处,风险极高。
是不是便宜=假药?用数据和监管说话
很多人见到网上超低药价第一反应就是“会不会是假的”?事实恰好相反。你在正规电商(如京东大药房、阿里健康、1药网等)购药时,只要平台公示齐全的相关证件、药品追溯信息都能查,药品质量就是有保障的。
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2023年药品质量抽检报告,正规渠道流通的药品合格率超过99.8%,且线上线下抽检结果无显著差异。只有个别案例在一些“无资质小网站”、私人微商、二手交易平台发现假药流窜。根源并不在于价格,而在于渠道合法合规。
另外,线上购药为防止假药混入,多数平台规定“处方药必须上传处方方能发货”,对于特殊药品、冷链药品还设置层层审核和温控追踪,还能实时查询货物流转轨迹。
举例来说,北京知名药品电商平台“亮健好药网”公示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、药品经营许可证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全部资料,用户可随时查询产品流向,每批药品均有专属追溯数据编码。消费者也可以扫码查询药企、批号、有效期等详细信息,避免漏洞。
归根结底,决定药品真假的并不是价格高低,而是平台的资质和监管强度。只要是在国家监管范围内的正规药房和互联网医疗平台购买,药品质量和来源同样有保障。
便宜药的潜在风险区域与正确购药建议
虽然大多数线上药品根本没有“假货”问题,但还是要关注潜在风险区:
必须警惕无照经营、朋友圈微商、社交媒体二手流通等所谓“私人渠道”,那里的药源无法追溯、没有合法批次、无法提供发票,买到假药、过期药、回收药的概率极高。
不要轻信超低价、遥不可及的进口药。如果看到声称“国外直邮原研药”“一盒甩卖”等广告,往往存在假药隐患,建议查验进口批文和授权代理关系。
购药时务必确认平台资质,尤其要核查“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”、“药品经营许可证”、企业信用备案等。大平台有自查入口,务必核实后再下单。
网络药店多以无处方的OTC(非处方药)、慢性病常用药为主。如涉及处方药,必须遵医嘱购药,上传处方,接受系统审核。
养成查验药品追溯码、包装完整、批号、效期一致等细节习惯,收到药物后发现有异常可立即投诉或退换。
金牌用药贴士:享受便利与实惠,健康有保障
网上购药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关键在于理性选择渠道,做好安全防护:
首选有正规资质的大型互联网医疗平台或知名连锁药房的自营店铺;
用药请遵循医生建议,尤其慢病/慢性用药定期复诊,不要自行断药换药,切忌盲目追求低价;
多比较价格但不贪超低价,“低至常识线以下”的价格往往隐含风险;
多关注平台“溯源功能”、药品信息自查入口,常扫追溯码查来源、查合规性;
遇到任何药品质量、用药反应等问题及时联系医生和平台客服,不要私自处理。
写在结尾:
互联网医药零售的浪潮,让购药变得更便捷、透明和实惠,但切莫将低价和假药划等号。药品安全取决于渠道合规和国家监管,而不是价格高低。利用正规平台,注意用药安全,你可以既省钱又放心。
当然,正如本文所解析的那样,并不是所有便宜药就都等同于假药,多数正规平台药品质量有保障,也能节省购药成本。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、用药需求各异,具体健康问题和用药方案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,由医生面诊个体化指导。网上购药只是工具,科学健康用药才是本质。今天开始,用正确的知识武装头脑,为家人的健康多一份保障,也让自己少一份担忧。
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注: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,请勿对号入座。
参考资料: 1.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 2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 3.《2023年全国药品监管工作报告》 4.《2023中国零售药店运营报告》 5. 国家药监局《互联网药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 6. 国家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报(2023) 7.《中国药品追溯研究》 8.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《关于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的通知》 9.《中国药店行业发展分析报告(2024版)》 10.《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》
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注: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,请勿对号入座。
参考资料: 1.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 2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 3.《2023年全国药品监管工作报告》 4.《2023中国零售药店运营报告》 5. 国家药监局《互联网药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 6. 国家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报(2023) 7.《中国药品追溯研究》 8.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《关于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的通知》 9.《中国药店行业发展分析报告(2024版)》 10.《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